刘赦谈画家毕继民教授印象:精神之虚影
2013-02-22 14:11  来源:未知 作者:mj2
1
听新闻
   
  我心目中的毕继民是一个外表旷达而内心灵秀的优秀水墨画家。相识之初,两个眼睛似两道利光,着实给人留下聪慧的印记。或许正是这种错觉,时常人都会认定他“聪明”过人,一时难以走近其人、其画,其实不然。
  前段时日赴徐,看到他一批山水作品,大大小小数十幅,作品中没有时下画坛的做作之气,笔法朴素,气息清雅,清新之气扑人眉宇,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其实画面上“样式”也很平淡,半千先生的笔法加上自己的感悟,自然天趣。然而为何看完这批作品却使我落入沉长的思考之中?是的,艺术需要创造,这是所有从艺者都知道的道理。但创造是需要有条件的,所谓创造,不是指那些简单的“标新立异”和“出新猎奇”,这是不能与真正的艺术思维相共存的;“新”与“旧”是一对永远争执的焦点,相对立又相共存的矛盾,然对其“旧”没有立足于文化内涵的认识,对其“新”便没有根基的存在;因此,任何一种新风格和新语言的产生,都是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后逐步形成的,是基于其对人生的真实感悟之后而转化出来的艺术感受,是一个自然天成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这或许便是继民过人的聪慧之处。纵观当今画坛,“商气”当道,“行气”盛行,所谓艺术之高下直接以每方尺多少银子来评定。市场的泡沫已将艺术淹没,没有多少人再在谈论艺术,而更多的“艺术家”都在传颂某某去年卖了多少银子,今年谁谁置买了豪宅,等等等等,实在令人痛心又疾首。值得欣慰的是还有继民等一批优秀艺术家还在默默地维护着艺术的尊严,可喜!
   与继民的交谈过程中还有一点称道,那便是他现今的状态,平和之至,但却透出一种“奇”,这种“奇”便是一种闲步丹青的生活方式,随时将自己的“情”纯化至宣纸之中,没有功利目的。既然画画是一项长期行为的探索,而唯一正确的理念就是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再观其画,画中情境中露出几点旧时文人雅士点景,可窥探出他“回至传统”的文人心态,似乎想从无可挽回的远古,拯救一种在今日看来似乎已无法企及的文明。而我认为,这便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也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一种精神,一种渴望。
 

 
  我常常将精神的东西解释为“虚影”,这是针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而言的,看到许多我熟识的艺术家一个个地将自己的艺术沉入商业大海,失去了自我,侮辱了艺术的尊严,毫无精神而言,即便尚存一点精也再无往日之神,可悲矣!我呼唤精神!这是一种我们民族应存的精神,也是当今中国艺术最为渴求的精神,缺少了精神的中国艺术好似失去了魂,麻木地徘徊,是一种倒退!正是有继民这样一批真实的艺术家在默默地探究,中国艺术才不至于完全失落,我真诚地为他喝彩,为他骄傲,坚信他会在艺术之旅途上越走越远……
 
                            二00七年十月五日刘赦于南京仙林居中
                刘赦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标签:
责任编辑:清风徐来